
作者:威廉‧蘭迪(William Landay)/譯者:陳錦慧/出版社:三采文化
案情描述:
寧靜的高級住宅區發生一起少年凶殺案,負責的資深檢察官安迪‧巴博必須深入調查,揪出兇手。然而一項關鍵的正據,卻讓他的兒子雅各變成了唯一的嫌疑犯。
面對這冷血殺手的指控,還有來自社會的壓力、家人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,安迪和妻子蘿莉仍舊願意做任何事情來捍衛自己的孩子,畢竟,在內心深處,他們比任何人都要更了解雅各不是嗎?
當法院的判決出來時,能夠還給大家一個公平的真相嗎?
人們總是期待能從法律中尋找真相,
然而真相卻往往取決於人們心中的恐懼……
讀書寫心得似乎是家常便飯了,編輯大人怕這口味大家膩了改個玩法。
好了~寫申論題…(唸書都沒這麼拼呀…)
Q1.你認為雅各到底有沒有殺人呢?為什麼?(請至少說出一個理由)
如果作者沒有攪局在故事末了又來一段〝女孩失蹤案〞,我可以很篤定的告訴你,雅各沒有殺害他的同學班傑明,其一動機不明,單憑他在學校曾遭受死者言語上的訕笑,心理上的霸凌,太牽強;再者以一篇網路流傳描寫案發細節的文章,和好友在臉書留言上的指控,太薄弱了。其二罪證不足,除了被害人衣服的一枚指紋,找不到其他物證人證,兇器下落不明,以死者愛招搖的姿態,塊頭不小又比較強壯,他不可能乖乖站定,讓雅各在他胸口捅三刀而不反擊,現場沒有任何打鬥掙扎的痕跡於常理不合。
Q2.一個人的行為是先天還是後天因素的影響比較大?「殺人基因」真的讓雅各狠心下手殺了他的同學嗎?
前面這個問題就好比雞生蛋,蛋生雞,既複雜又矛盾的懷疑,先天上,性惡性善說存在已久從未有過清楚的答案,本質上不明確很難將這個問題一分為二,姑且要做一個選擇,那就後天因素影響較大吧。
針對「殺人基因」個人看法頗不以為然,基因是遺傳的功能單位,生物體外顯性狀的構成要素之一,而更多內在潛藏的分子,是經由學習觀照慢慢衍生改變,也許基因中存在有暴力傾向的成份,但以現今法治文明的教化,沒有極端絕對的變故不致於誘發嗜血的衝動,當然,少數基因突變例外,做為哺乳動物的一員我認為這不叫殺人基因,這是沉眠的動物本能,殺人是一種行為模式,做為人類你無能正視這個物種的劣根性,是人格養成上的一大污點,情感上偏差不智的失常反應,過失殺人和計劃性的謀殺是不能混為一談的。
Q3.發生在雅各身上的事可以說是天下父母的惡夢,如果你是雅各的爸媽,你會怎麼做?你的心裡會有什麼感受?
絕對是痛心又自責,未成年子女的言行舉止,父母有責任監護督導,今天他們往歧路行犯下此等惡行,那是做父母重大的疏失,而雅各的父親在發現兒子那一把刀的處理方式無疑是掩耳盜鈴,既然相信兒子百分之百沒有殺人,更應該保存證明留待清白,把刀子拿去化驗檢查有無血跡反應,當下就可以明白自己的判斷是對與否,害怕面對事實真相而把如此明顯的證據丟棄,讓整起事件陷入模糊不清的猜疑中,這是非常愚蠢的。我不懂,一名成功的檢察官怎會有這麼莽撞荒謬的舉動呢。
Q4.請告訴我們你對這本書的看法和讀後感想。
事不關己,關己則亂,雅各的父親是慌了手腳,加上自己內心長久壓抑的巨大陰影〝家族的暴力血統〞,對於父執輩曾犯下的罪行,他選擇忘記抹滅,在兒子出事情時逼迫他不得不回頭,難道苦心經營努力向上真的抵不過〝壞胚子〞三個字嗎。那是他看不破的盲點讓整件事失焦了,而雅各的母親其實是最大的受害者,一直以來相信的美好正義頃刻間變化謊言,最單純的信任變成恐懼,嚴重打擊下她做了如此決絕的切斷,我不訝異。
這個故事很悲哀,每個人對人生態度是如此虛偽,習慣網路生活的青少年沒有擔當沒有責任,漫不經心,無所謂是非價值觀,現實面的利益糾葛和律法的道德悖論那就不用說了…不過作者倒是好寫手,整體氛圍拿捏恰到好處,末了的驚奇之旅讓讀者我再度陷入迷惑中了…
Sunny
圖片來源: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F01257914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