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心得分享】
生長在亞熱帶氣候對於〝雪〞應該都有憧憬吧!在東京初次看見雪其實是失望的,時值耶誕節前夕積雪不深,稀疏零散像是冰箱裡經久未除的厚霜,上頭還有帶泥的腳印,我心中美好的夢幻頓時破滅。再訪輕井澤總算感受到冷雪,輕靈的逸品抹去髒污的大地,覆蓋在白色世界的地貌顯得微不足道,重重踩在雪地上享受踏空虛浮的感覺,走過的足跡隱沒在紛飛的雪花中,虛實交錯中空間宛若靜止,唯有吐納的霧氣飄移,思緒在冷冽中越見清晰,這神奇的六角結晶體是天地間的魔法師,置身在白茫雪景中彷彿也淨化了…為表對故事女主角的敬意粗略描述讀者我對於雪的體會。遠了…看故事…
《雪中第六感》長銷20年名列世界50大小說,當時的格陵蘭仍是丹麥的海外屬地,一個是高度經濟發展物質富裕信奉科學的國家;一個是狩獵捕魚在冰原與大自然搏鬥相信直覺的民族,如此大相逕庭的生活形態無怪乎同室操戈了,也難怪史蜜拉兼具聰慧敏感與強悍不羈的冷熱性格。在內心深處我很清楚,愈想弄懂只會愈盲目,理解的慾望有種內建的殘酷本質,會抹除你想要領會的東西,只有經驗才夠靈敏,但也許我既脆弱又殘酷,從來就克制不了那股慾望…
沒有家累沒有固定工作見多識廣的37歲女子,尖銳又具侵略性,遊走在政治邊緣,了解冰雪對它變化的姿態高度熟悉,卻無法融入社群,幾經放逐遁逃在冰原裡尋求慰藉,在記憶中否定自我,在摒棄所有不再懷抱希望時,以賽亞走進她的生活,冰封甚久的悲憫嗚聲低泣,酗酒的母親死因不明的父親…這個小男孩有著孤獨和讓人心痛的堅強(就如自己),她試圖從他身上理解那個存在又模糊的矛盾癥結,那種近乎愚蠢又極端堅持的格陵蘭式禮貌,然而他卻失足墜樓變成一具殘骸,微小的契機斷絕了,死亡並不表示結束,她知道這不是意外,原始的本能嗅出殺戮的氣味,生命至此已經不是意不意義的問題了,她欠一個解釋,一個連結生死過程的合理解釋…
反體制反威權反一切不入眼的人事物,也許她只是不願意承認罷了,謊言是醜惡嘴臉最好的保護色,圈內圈外她還要繼續擺盪嗎?權利地位、集團利益、政治角力…漫天大謊,她太清楚失去代表什麼。西方文明踐踏的不僅是她薄弱的自尊,還有她不屑語之的自大優雅,她將絕望滾成雪球推到頂端,謙遜不是現在所該為的,她要重回母體懷抱,以雪償血…
藝術之作難駕馭讀者要有心理準備,場景從繁華城市到無邊大洋再到死寂的冰洋,這趟旅程危機四伏,信任與背叛都藏在冷漠下,故事裏的罪行牽連層面龐大複雜,你必須比作者更能沉得住氣,用高倍數顯微鏡抽絲剝繭方能釐清方向推演結果。史蜜拉冷然犀利的反社會口吻更是挑戰讀者的耐心,除了佈局精巧架構縝密,還略帶哲思自省式的文學囈語,詳述的冰雪研究報告(雖說有點硬但比之《群》的冷知識它是溫情多了),鮮明的人物刻劃和豐富想像的陰謀論(一個小男孩之死和地球演化有什麼關係阿),史蜜拉鍥而不捨的精神,終究挖出冰層下的秘密…事實的真實面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人們相信什麼…以血換之代價是昂貴的,冰雪中的紅是如此刺目…
Sunny
※感謝商周出版和金石堂給予試讀機會
引用來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156602504479918
圖片來源:http://www.books.com.tw/exep/prod/booksfile.php?item=0010562991
【關於本書】
她聽見冰的聲音,雪的心跳
她踩著冰雪構成的死亡陷阱,縱身往前一躍……
事發在哥本哈根的雪地上。
與史蜜拉同為格陵蘭人的六歲小男孩從居住的公寓樓頂墜樓而死。
男孩屍骨未寒,警方便宣布該起事件為意外。
但史蜜拉知道這位年幼鄰居絕非自己從樓頂墜下。
她開始追蹤一系列如雪地足跡般清晰可見的線索。
這場揭發事實與暴力的痛苦旅程充滿謊言,她必須回到出身的冰雪世界,而那衝擊的秘密就藏在冰層下。
這部橫掃國際文壇的驚悚小說令人無法抗拒,
女主角尤其了不起——這位行事粗野、特立獨行,卻又擁有溫柔脆弱特質的史蜜拉。